【课例】《论语》整本书阅读设计作者:杨海龄来源:原创 《论语》整本书阅读设计 福州一中 杨海龄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新课标明确规定的十八个任务群中的一个。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可见该课程任务意义重大。因此,结合高中学生的学习状态、能力以及需求,我认为选择《论语》作为整本书阅读的对象再合适不过了。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其日常起居活动及言语记录、汇编而成。这本典籍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等。钱穆先生曾指出,中国人有四本书不可不读:《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研读《论语》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孔子、研究儒家思想,更对于我们修身养性、涵养品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在实施过程中,《论语》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它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字障碍多、章句微言大义难以解读、章句章回之间关联性不强。基于这些特点,我认为不能在高中学段一开始时便进入这本书的整本书阅读,而应等学生充分适应了高中课程的学习后,再开始该课程。具体说来,课程规划如下。 准备阶段: 1. 书籍准备。 必备图书,《论语译注》(杨伯峻著)。选择性图书,《论语今读》(李泽厚著)、《论语新解》(钱穆著)、《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丧家狗》(李零著)、《孔子的故事》(李长之著)。 2. 交流准备。 建立信息化网络平台,师生借助微信、QQ等信息软件,构建良好的沟通渠道。 课程学习阶段: 1. 教师引导,激发兴趣。 教师综合《史记 孔子世家》《孔子家语》《孔子与<论语>》等书中关于孔子生平经历、政治主张、治学思想和人格魅力等方面的材料,做两节课讲座式的授课,以便让学生整体性地了解孔子、激发学生阅读《论语》的热情。 2. 教师示范,传授方法。 教师利用两周左右的课程,采用讲授法,讲解《论语》的前两章:《学而》《为政》。在讲授过程中先完成字词疏通的工作,让学生理解字句的意思;后帮助学生体会字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感受人物言说的原因、语境;再结合各种事例印证句子的道理,并提炼出自己对于它的理解和领悟。如有需要,还可以对其展开讨论,毕竟在观点和认识上很容易见仁见智,讨论交流可以从相当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不仅适应了《论语》的阅读,也能从教师的传授中学习到教师的阅读方法、认知方法和交流方法。这样,便可以展开下一阶段的自主阅读活动了。 3. 安排任务,分工讲习。 基于《论语》的特点和重要性,我认为学生应该精读全书。因此,在时间安排上,对于该书的阅读课程安排整体耗时较长。具体来说,学生每周读完一个章节,并上交读书笔记。每个月安排两到三节课组织课上交流讨论。交流讨论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学生可以模仿教师的授课方式、进行单一主题讲座式授课;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采用情景剧的形式改编部分章句;还可以在班级组织辩论赛,就某一话题开展辩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定期查收学生的读书笔记,及时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反馈和评价。此外,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还需要就学生知识性错误或需要点拨的地方做出修正和指导。至于观点和体会上的差异,需要留出一定的空间。这不仅因为对《论语》的解读本身就存在多样化的空间,更因为它有助于保护学生阅读、讨论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 整理回顾,提升总结。 经过将近一个学期左右的时间,所有学生都完成对《论语》的精读,并且都在课堂上就其中的某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或分享。可以说到这个阶段时,学生对《论语》都相对熟悉,并且有了一些认识。在这个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整理回顾。一是将自己前期写的读书笔记整理成册,二是将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疑惑整理成文。两者都是这一阶段阅读的收获,而对于后者可以采取两种态度方法对待,或者马上查找资料、向老师同学请教来解决问题,或者随着年岁的增长认识问题的方式方法有所改变而解决。我认为,其实二者都挺不错,但是重要前提是问题被发掘和保存了下来。 其次,还要求学生进行专题写作。写作的主题可以自选,也可以采用教师给予的选题。 拟写的选题有: A. 谈谈“孔子和他的弟子” B. 孔子心中的“仁”和“礼” C. 孔子的处事方法 最后,教师择取部分作品,给学生二到三节课时进行分享探讨。 总的说来,《论语》的整本书阅读和研讨,耗时长、花费学生精力较多。但是全本读完后,我们会发现,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书籍查找能力、比较阅读能力,更对学生起到澡雪精神的效果。纵观三千年来,儒家面貌虽历经变化,但始终没有远离经世致用的理性态度,始终保留着乐观进取的实践精神,始终传承着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它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承担着不可忽视的教化作用,是中国大国气象之所以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认识、汲取儒家精神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便是对《论语》的阅读。
文章分类:
教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