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说“木叶”》教学设计作者:许萍来源:原创 《说“木叶”》教学设计 福建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许萍 教学目标 1.锻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整合归纳的能力。 2. 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理解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3.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同类现象,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 教学重难点 1. 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 2.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法、分析与归纳等方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 走进作者、文体解读、梳理字词 三、整体感知文本,理清结构 (一)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方法:第一步,用不同的标识圈画每个自然段中的关键句、主旨句、事例句、评析句; 第二步,根据筛选出的信息,划分层次,概括整合文段信息。 示例参考:第①段:事例句——出自《九歌》、《月赋》、《临江王节士歌》、《渡河北》的诗句;关键句:“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关键句即第①段的中心意思。 (二)学生模仿训练 圈画出第②—⑦段的事例句、关键句、主旨句;根据筛选出的信息,整合文本内容,明确如下: 第一部分:(第①—③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即“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木”字。 第二部分:(第④—⑥段)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三部分:(第⑦段)总结全文,点明“树叶”与“木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在艺术形象的领域却差别很大。 四、合作探究,领悟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一)①—③段涉及到的诗句作用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答。 作用:是为了说明对象,表达观点。引出话题——“木叶”,即古代诗歌中之所以很少看见“树叶”一词,是因为在文学中存在一种现象,即“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 (二)研读④—⑥三段,思考、交流以下问题。 辨析“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 (完成表格)并概括“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 分析:辨析“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这两组概念,教师指导学生揣摩诗句内涵,分别可从意象的颜色、触觉、意味等方面进行比较。 组织学生交流探究并点拨。 明确:(1)区别:
(2)艺术特征: 第一,木它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木叶”能让人感受到落叶的微黄与干燥; 第二,读者在读到“木叶”的诗句时,就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空阔、疏朗、冷清、萧瑟的秋天气息,它有衰败飘零之感,有离人的叹息,有游子的漂泊之意。 “自古文人多悲秋”也。——这就是作者所说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理论”。 五、拓展延伸,积累意象学会读诗 本文谈到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这种暗示性往往会形成一个美好的传统。在我国诗歌中,如“梅”“兰”“竹”“菊”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联想。 请举例说明。 分析: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在文学作品中表达的旨义也不尽相同。教师可以引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常用的传统意象,学生进行搜集整理,举出某一意象具有代表性的诗句,分组进行讨论分析,从意境、情感、意味等方面体味诗歌中意象的暗示意,最后归纳出结论,言之成理即可。 明确:在我国诗歌中的意象“梅”是诗人喜欢歌咏的对象之一。但在作者表现的感情上不尽一致。如王安石《梅花》表现了梅花“凌寒独自开”的高贵品格,是一种高贵圣洁的象征,体现的是我国传统文化精神。又如陆游《卜算子·咏梅》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而毛泽东的词与陆游的词题、词调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巧妙地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他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豪放乐观,振奋人心。 六、总结 中国诗歌语言的特点,就是注重语言的暗示性,追求含蓄不尽。诗歌的语言是有尽的,但它包含的意思、给予读者的暗示、启发则是无尽的。“作诗最忌太直、太露;读诗最忌太滞、太凿。一览无尽的作品算不上真正的艺术,拘守章句的读者也不是真正的鉴赏家”。(袁行霈《言意与形神》)我们在鉴赏诗歌要从语言入手,但不要被语言所局限,应当从言内到言外,品尝那些言外的微妙滋味。 七、作业布置 1. 选一篇学术论文,按所学方法筛选、整合信息; 2. 文中引用了很多古代诗词,请同学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搜集、积累这些古诗词; 3.搜集整理以“月”为意象的诗文,结合诗境体会它们的暗示性。
文章分类:
教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