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诗歌情感层次的挖掘与表达

作者:陈彦来源:原创

课例:诗歌情感层次的挖掘与表达

福州第十八中学陈彦

【学情分析】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诗歌试题,考查诗人的情感表达较为普遍,这说明“读懂诗歌”是古代诗歌鉴赏的“第一要务”。但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学生对诗人情感的全面把握仍不够理想。这是因为诗歌中情感的表达常常呈现出下几个特点:第一是情感多是含蓄、隐晦的,少有直白的。第二是诗人的情感多是丰富、复杂的,少有单一的。第三是诗人的情感大多是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固定,静止的。这就给考生在把握诗歌的情感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经过一段时间的复习,高三学生对诗词鉴赏的基本步骤有一定了解。他们已经懂得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诗词基本思路,但落实到具体实践中时,又往往找不到赏析抓手和答题突破口。对于我的教学对象而言,回到课本,并掌握一些最基本、最常见的解题思路尤为重要。鉴赏技巧是否具有复制性和可操作性,是高三复习课设计最重要的出发点。

【教学目标】

1.探寻诗歌多样化情感表达的突破口。

2.进一步规范诗歌思想情感类题型的答法。

【教学方法】

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诗言志,歌传情。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诗歌,其内容,手法,语言,都只是诗人表达情感的一种媒介,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表达诗人的某种或某些情感。从这个角度讲,读者真正读懂一首诗的标志就是准确把握住了诗歌表达的情感。在高考诗歌鉴赏的四大考点内容、情感、手法和语言中,情感是鉴赏的核心层次,是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考查的热点,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和难点。

古典诗歌情感的表达常常呈现出下几个特点:第一是情感多是含蓄、隐晦的,少有直白的。第二是情感多是丰富、复杂的,少有单一的。第三情感有时是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固定,静止的。这就给我们在把握诗歌的情感时带来了困难。

在复习中,我们可以将诗歌情感类考查大致归纳为三类:

(一)对较单一化情感的分析;

(二)对矛盾情感的分析;

(三)对多样化情感的分析;

本堂课,我们主要围绕第三点进行学习。

二、温故

示例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芳草渡

【宋】 贺铸

留征辔,送离杯。羞泪下,撚青梅。低声问道几时回。秦筝雁促①,此夜为谁排。

君去也,远蓬莱。千里地,信音乖。相思成病底情怀。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

【注】①“雁”即雁柱,为筝上支弦之物,古筝的弦柱斜列有如飞雁斜行,故称。

15.这首宋词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形象?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分别时与丈夫难分难舍、内心伤痛、深爱丈夫,愿为丈夫付出的痴情女子形象;(2分)②主要通过动作(或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来表现女主人公的形象;(2分)③“留”“送”“撚”“泪下”“问”等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女子离别时内心的伤痛和对丈夫的依恋;从“低声问道几时回”一句以后,全是对女子的语言描写,她告诉丈夫,你在他乡相思烦恼,不妨把你的烦恼送来给我,让我一人承受,表现了这个痴情女子深爱丈夫,愿意为丈夫付出的一面。(2分)

抒情主人公不同层次的情感有:                                                   ,但这些不同层次情感的共性是:                             

方法1通过揣摩                          体会抒情主人公较单一情感的不同层次。

【解析】

抒情主人公不同层次的情感有:

恋恋不舍(难舍难分)   别时

意兴阑珊(无心弹奏)   别后     时空变化

甘心付出(代夫受罪)   日久

这些不同层次情感的共性是:对丈夫的爱(痴情)

方法1:通过揣摩时空变化推移,体会抒情主人公情感的不同层次。

示例二: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9. 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参考答案】 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诗人不同层次的情感有:                                         ,这两层情感是矛盾的。

方法2通过揣摩                          体会抒情主人公矛盾情感的表达。

【解析】

抒情主人公不同层次的情感有:

热情讴歌(颂扬天下太平)    为天下喜

空虚失落(英雄无用武之地)   为自己悲

这两个层次的情感看似矛盾,但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内在统一。

方法2:通过揣摩抒情对象的变化,体会抒情主人公复杂情感的表达。

三、课堂实践

示例三:回归课本

定风波

【宋】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诗人的情感是否有变化?

方法1触发抒情主人公情感产生变化的因素是                     

【解析】

抒情主人公不同层次的情感有:

倔强(莫听、何妨、谁怕)   醉中对抗

积极(微冷、斜照相迎)     酒醒面对      时空变化,事态发展

释然(归去、无风雨、无晴)事后回首

这些情感共同构筑出诗人乐观豁达的形象特征。

示例四:真题实践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8分)

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5.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5分)

【参考答案】①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思念家乡亲人,因年老多病而报国无望的忧郁悲苦之情。

②首联以景写情,三城边防堡垒白雪皑皑,传达忧国之情;看到送别之地,流露思家之情。

③颔联通过叙述兄弟远隔,自己孤身飘零,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及自己的悲苦之情。

④颈联直接抒情,表达了自己暮年“多病”,而“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

⑤尾联叙事抒情,以 “郊”点出 “野”,以“极目”点出 “望”,扣紧题目;再以 “人事日萧条”照应中间两联因战乱而引发的感伤,把战乱的萧条苦难尽收笔底,深沉厚重。

小结:触发抒情主人公情感产生变化的因素是抒情对象变化

四、规范答题要求

1.展示月考中不规范答题截图若干张。(详见课件)

2.鉴赏诗歌思想感情通常分三步走:

①点明作者的感情(什么感情?用四个字或两个字的词)

②通过什么来表达感情(联系诗歌的事物、景物来回答,也可以理解为对于诗歌内容的概括或翻译)

③表达感情的特点、方法(直抒胸臆、委婉含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衬托等)

五、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八声甘州(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11.下阙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可通过什么途径来分析?(6分)

本诗可通过分析抒情对象的变化,来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

①下阙寄寓了诗人绝不屈从苟安,对朝廷当局不满,又对所处环境无可奈何的思想感情。②诗人首先化用杜诗,以杜甫思慕追随李广隐居,类比朋友相约同住山间的盛情,一则赞赏朋友的高风,二则表明自己的心志;③随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未能重用自己的不满;④结句融情于景,隐喻政治环境的恶劣,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学案:诗歌情感层次的挖掘与表达

班级:                   姓名:                    座号:       

【前言】

诗言志,歌传情。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诗歌,其内容,手法,语言,都只是诗人表达情感的一种媒介,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表达诗人的某种或某些情感。从这个角度讲,读者真正读懂一首诗的标志就是准确把握住了诗歌表达的情感。在高考诗歌鉴赏的四大考点内容、情感、手法和语言中,情感是鉴赏的核心层次,是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考查的热点,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和难点。

古典诗歌情感的表达常常呈现出下几个特点:第一是情感多是含蓄、隐晦的,少有直白的。第二是情感多是丰富、复杂的,少有单一的。第三情感有时是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固定,静止的。这就给我们在把握诗歌的情感时带来了困难。

在复习中,我们可以将诗歌情感类考查大致归纳为三类:

(一)对较单一化情感的分析;

(二)对矛盾情感的分析;

(三)对多样化情感的分析;

本堂课,我们主要围绕第三点进行学习。

【学习目标】

1.探寻诗歌多样化情感表达的突破口

2.进一步规范诗歌思想情感类题型的答法

第一部分:温故

示例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芳草渡

【宋】 贺铸

留征辔,送离杯。羞泪下,青梅。低声问道几时回。秦筝雁促①,此夜为谁排。

君去也,远蓬莱。千里地,信音乖。相思成病底情怀。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

【注】①“雁”即雁柱,为筝上支弦之物,古筝的弦柱斜列有如飞雁斜行,故称。

15.这首宋词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形象?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分别时与丈夫难分难舍、内心伤痛、深爱丈夫,愿为丈夫付出的痴情女子形象;(2分)②主要通过动作(或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来表现女主人公的形象;(2分)③“留”“送”“撚”“泪下”“问”等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女子离别时内心的伤痛和对丈夫的依恋;从“低声问道几时回”一句以后,全是对女子的语言描写,她告诉丈夫,你在他乡相思烦恼,不妨把你的烦恼送来给我,让我一人承受,表现了这个痴情女子深爱丈夫,愿意为丈夫付出的一面。(2分)

抒情主人公不同层次的情感有:                                                   ,但这些不同层次情感的共性是:                             

方法1通过揣摩                          体会抒情主人公较单一情感的不同层次。

示例二: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9. 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参考答案】 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诗人不同层次的情感有:                                              ,这两层情感看似矛盾,实则统一。

方法2通过揣摩                          体会抒情主人公矛盾情感的表达。

第二部分:课堂实践

一、示例三:回归课本

定风波

【宋】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诗人的情感是否有变化?

触发抒情主人公情感产生变化的因素是                     

二、示例四: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8分)

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5.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5分)

触发抒情主人公情感产生变化的因素是                   

三、规范答题要求

鉴赏诗歌思想感情通常分三步走:

①点明作者的感情(什么感情?用四个字或两个字的词)

②通过什么来表达感情(联系诗歌的事物、景物来回答,也可以理解为对于诗歌内容的概括或翻译)

③表达感情的特点、方法(直抒胸臆、委婉含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衬托等)

四、真题实践: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八声甘州(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11.下阙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