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诗歌情感层次的挖掘与表达作者:陈彦来源:原创 课例:诗歌情感层次的挖掘与表达福州第十八中学陈彦【学情分析】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诗歌试题,考查诗人的情感表达较为普遍,这说明“读懂诗歌”是古代诗歌鉴赏的“第一要务”。但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学生对诗人情感的全面把握仍不够理想。这是因为诗歌中情感的表达常常呈现出下几个特点:第一是情感多是含蓄、隐晦的,少有直白的。第二是诗人的情感多是丰富、复杂的,少有单一的。第三是诗人的情感大多是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固定,静止的。这就给考生在把握诗歌的情感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经过一段时间的复习,高三学生对诗词鉴赏的基本步骤有一定了解。他们已经懂得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诗词基本思路,但落实到具体实践中时,又往往找不到赏析抓手和答题突破口。对于我的教学对象而言,回到课本,并掌握一些最基本、最常见的解题思路尤为重要。鉴赏技巧是否具有复制性和可操作性,是高三复习课设计最重要的出发点。 【教学目标】 1.探寻诗歌多样化情感表达的突破口。 2.进一步规范诗歌思想情感类题型的答法。 【教学方法】 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诗言志,歌传情。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诗歌,其内容,手法,语言,都只是诗人表达情感的一种媒介,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表达诗人的某种或某些情感。从这个角度讲,读者真正读懂一首诗的标志就是准确把握住了诗歌表达的情感。在高考诗歌鉴赏的四大考点内容、情感、手法和语言中,情感是鉴赏的核心层次,是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考查的热点,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和难点。 古典诗歌情感的表达常常呈现出下几个特点:第一是情感多是含蓄、隐晦的,少有直白的。第二是情感多是丰富、复杂的,少有单一的。第三情感有时是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固定,静止的。这就给我们在把握诗歌的情感时带来了困难。 在复习中,我们可以将诗歌情感类考查大致归纳为三类: (一)对较单一化情感的分析; (二)对矛盾情感的分析; (三)对多样化情感的分析; 本堂课,我们主要围绕第三点进行学习。 二、温故 示例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芳草渡 【宋】 贺铸 留征辔,送离杯。羞泪下,撚青梅。低声问道几时回。秦筝雁促①,此夜为谁排。 君去也,远蓬莱。千里地,信音乖。相思成病底情怀。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 【注】①“雁”即雁柱,为筝上支弦之物,古筝的弦柱斜列有如飞雁斜行,故称。 15.这首宋词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形象?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分别时与丈夫难分难舍、内心伤痛、深爱丈夫,愿为丈夫付出的痴情女子形象;(2分)②主要通过动作(或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来表现女主人公的形象;(2分)③“留”“送”“撚”“泪下”“问”等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女子离别时内心的伤痛和对丈夫的依恋;从“低声问道几时回”一句以后,全是对女子的语言描写,她告诉丈夫,你在他乡相思烦恼,不妨把你的烦恼送来给我,让我一人承受,表现了这个痴情女子深爱丈夫,愿意为丈夫付出的一面。(2分) 抒情主人公不同层次的情感有: 和 ,但这些不同层次情感的共性是: 。 方法1:通过揣摩 体会抒情主人公较单一情感的不同层次。 【解析】 抒情主人公不同层次的情感有: ①恋恋不舍(难舍难分) 别时 ②意兴阑珊(无心弹奏) 别后 时空变化 ③甘心付出(代夫受罪) 日久 这些不同层次情感的共性是:对丈夫的爱(痴情) 方法1:通过揣摩时空变化推移,体会抒情主人公情感的不同层次。 示例二: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9. 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参考答案】 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诗人不同层次的情感有: 和 ,这两层情感是矛盾的。 方法2:通过揣摩 体会抒情主人公矛盾情感的表达。 【解析】 抒情主人公不同层次的情感有: ①热情讴歌(颂扬天下太平) 为天下喜 ②空虚失落(英雄无用武之地) 为自己悲 这两个层次的情感看似矛盾,但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内在统一。 方法2:通过揣摩抒情对象的变化,体会抒情主人公复杂情感的表达。 三、课堂实践 示例三:回归课本 定风波 【宋】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诗人的情感是否有变化? 方法1:触发抒情主人公情感产生变化的因素是 【解析】 抒情主人公不同层次的情感有: ①倔强(莫听、何妨、谁怕) 醉中对抗 ②积极(微冷、斜照相迎) 酒醒面对 时空变化,事态发展 ③释然(归去、无风雨、无晴)事后回首 这些情感共同构筑出诗人乐观豁达的形象特征。 示例四:真题实践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8分) 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5.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5分) 【参考答案】①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思念家乡亲人,因年老多病而报国无望的忧郁悲苦之情。 ②首联以景写情,三城边防堡垒白雪皑皑,传达忧国之情;看到送别之地,流露思家之情。 ③颔联通过叙述兄弟远隔,自己孤身飘零,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及自己的悲苦之情。 ④颈联直接抒情,表达了自己暮年“多病”,而“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 ⑤尾联叙事抒情,以 “郊”点出 “野”,以“极目”点出 “望”,扣紧题目;再以 “人事日萧条”照应中间两联因战乱而引发的感伤,把战乱的萧条苦难尽收笔底,深沉厚重。 小结:触发抒情主人公情感产生变化的因素是抒情对象变化。 四、规范答题要求 1.展示月考中不规范答题截图若干张。(详见课件) 2.鉴赏诗歌思想感情通常分三步走: ①点明作者的感情(什么感情?用四个字或两个字的词) ②通过什么来表达感情(联系诗歌的事物、景物来回答,也可以理解为对于诗歌内容的概括或翻译) ③表达感情的特点、方法(直抒胸臆、委婉含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衬托等) 五、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八声甘州(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11.下阙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可通过什么途径来分析?(6分) 本诗可通过分析抒情对象的变化,来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 ①下阙寄寓了诗人绝不屈从苟安,对朝廷当局不满,又对所处环境无可奈何的思想感情。②诗人首先化用杜诗,以杜甫思慕追随李广隐居,类比朋友相约同住山间的盛情,一则赞赏朋友的高风,二则表明自己的心志;③随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未能重用自己的不满;④结句融情于景,隐喻政治环境的恶劣,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学案:诗歌情感层次的挖掘与表达班级: 姓名: 座号: 【前言】 诗言志,歌传情。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诗歌,其内容,手法,语言,都只是诗人表达情感的一种媒介,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表达诗人的某种或某些情感。从这个角度讲,读者真正读懂一首诗的标志就是准确把握住了诗歌表达的情感。在高考诗歌鉴赏的四大考点内容、情感、手法和语言中,情感是鉴赏的核心层次,是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考查的热点,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和难点。 古典诗歌情感的表达常常呈现出下几个特点:第一是情感多是含蓄、隐晦的,少有直白的。第二是情感多是丰富、复杂的,少有单一的。第三情感有时是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固定,静止的。这就给我们在把握诗歌的情感时带来了困难。 在复习中,我们可以将诗歌情感类考查大致归纳为三类: (一)对较单一化情感的分析; (二)对矛盾情感的分析; (三)对多样化情感的分析; 本堂课,我们主要围绕第三点进行学习。 【学习目标】 1.探寻诗歌多样化情感表达的突破口 2.进一步规范诗歌思想情感类题型的答法 第一部分:温故 示例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芳草渡 【宋】 贺铸 留征辔,送离杯。羞泪下,撚青梅。低声问道几时回。秦筝雁促①,此夜为谁排。 君去也,远蓬莱。千里地,信音乖。相思成病底情怀。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 【注】①“雁”即雁柱,为筝上支弦之物,古筝的弦柱斜列有如飞雁斜行,故称。 15.这首宋词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形象?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分别时与丈夫难分难舍、内心伤痛、深爱丈夫,愿为丈夫付出的痴情女子形象;(2分)②主要通过动作(或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来表现女主人公的形象;(2分)③“留”“送”“撚”“泪下”“问”等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女子离别时内心的伤痛和对丈夫的依恋;从“低声问道几时回”一句以后,全是对女子的语言描写,她告诉丈夫,你在他乡相思烦恼,不妨把你的烦恼送来给我,让我一人承受,表现了这个痴情女子深爱丈夫,愿意为丈夫付出的一面。(2分) 抒情主人公不同层次的情感有: 和 ,但这些不同层次情感的共性是: 。 方法1:通过揣摩 体会抒情主人公较单一情感的不同层次。 示例二: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9. 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参考答案】 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诗人不同层次的情感有: 和 ,这两层情感看似矛盾,实则统一。 方法2:通过揣摩 体会抒情主人公矛盾情感的表达。 第二部分:课堂实践 一、示例三:回归课本 定风波 【宋】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诗人的情感是否有变化? 触发抒情主人公情感产生变化的因素是 二、示例四: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8分) 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5.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5分) 触发抒情主人公情感产生变化的因素是 三、规范答题要求 鉴赏诗歌思想感情通常分三步走: ①点明作者的感情(什么感情?用四个字或两个字的词) ②通过什么来表达感情(联系诗歌的事物、景物来回答,也可以理解为对于诗歌内容的概括或翻译) ③表达感情的特点、方法(直抒胸臆、委婉含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衬托等) 四、真题实践: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八声甘州(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11.下阙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文章分类:
教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