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三思维(李智明)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三思维 福州教育研究院·李智明 【此文已被人大复刊转载,发表在《高中语文教与学》2016年第一期】 摘要: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普遍存在审之不准、审之不明、审之不透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与学生对审题立意认识不足,研究不够。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涉及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要有科学有序的思维训练,才能有效提高审题立意能力。“顺向思维”五步可保审题立意不偏,“逆向思维”六步可提升审题立意品质,“整合思维”可化融出新。三种思维代表着不同层次的思维品质,既相对独立,又互为补充,无优劣之别。在考场上,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立场与思维来写。 关键词: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思维品质;顺向思维;逆向思维;整合思维;立场 众所周知,在高考写作中,审题立意是第一位。关于如何审题立意,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不一而足,但在学生的习作与教学的现状中,依然普遍存在审之不准、审之不明、审之不透等问题,给教师与学生造成很大的困恼。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对审题立意认识不足,研究不够。 “审”之本义是“详究、考察”;“审题”,顾名思义,就是详究、考察题意,《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是这样解释的:“作文或答题前仔细分析题目的内涵与要求。”①那么,材料作文审题,就是在写文章前“仔细分析”试卷所提供的写作材料的内涵与要求。《福建省语文考试说明》明确指出考场写作第一要点是“符合题意”。所谓“题意”,就是作文试题的各项显性、隐性的意思与要求;而“符合题意”,则是要求审读揣摩作文试题的各个部分,理解试题所要求的写作角度、材料和中心,准确、全面地把握试题。②由此可见,材料作文审题不能靠直觉、凭经验,因为写作材料中所蕴含的内涵(隐性的意思)并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而是需要认真地“审读揣摩”,才能“理解”“把握”题意。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涉及到阅读理解、思考推敲、分析概括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靠几种审题方法或审题角度,就想一劳永逸,显然要事与愿违。立意与审题则是息息相关,马正平教授指出,审题也是立意,立意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主题,审题就是对题目所包含的主题、立意和要求的审视。③在考场上,也许审题立意只有几分钟的时间,但对思维品质的要求却是极高。倘缺乏科学有序的思维训练,势必难以很好地审题立意。 下面提三种审题立意的思维,供诸位同仁参考。 其一,顺向思维 所谓“顺向思维”,就是按照逻辑、按照规律、按照常规去思考推导。读一则文字材料,人们一般是站在作者的立场,进入他的视角,从他的观点去看问题,理解他的论证的要素和结论,并看看有没有自己的例子支持他的一些论点。阅读时,不仅要读出作者说什么,而且要读出他为什么这样说——他的理由,他的推理的脉络,他论证的全貌。 众所周知,大凡世间万物总有正面价值或是值得肯定之处,而作为考试的材料,由于其考试的特殊功能,命题者选用该考材,也多有其正面价值或是肯定之处。我们审题时,可以“忠实地读”,顺着材料的意思,贴近材料,正面审视分析考材,提取出其正面价值或肯定之处,以此立意写作,可保不离题。 “顺向思维”审题立意,具体而言可分五步:①咬文嚼字 ②寻找论题③厘清理由④寻找正例⑤确定观点。下面结合“2014年福建高考写作试题”简要说明。 【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些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而另一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①咬文嚼字 审读试题材料,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推敲文段中的每一个词语、句子、句群和标点,以求把握大意。比如本题有31字,一句话,并列式(转折式),含一个逗号,一个句号。句中关键词为“有些人”与“另一些人”、“一……就”与“而……却”、“空谷”、“想起”与“想到”、“悬崖峭壁”与“栈道桥梁”。 ②寻找论题 通过“咬文嚼字”,我们明确与“空谷”对应的关键词是“悬崖峭壁”和“栈道桥梁”,据此,我们不妨把论题(结论)确定为:世上两类人对于同一事物(“空谷”)有不同(相反)的想法。由于命题者的结论没有明显出现在题中,这为下一步提供了思维空间。 ③厘清理由 厘清理由,就是针对论题中的疑问进行追问,整理清楚其间的因果关系。比如,我们可以追问如下问题:“空谷”是什么意思?“悬崖峭壁”和“栈道桥梁”是何意?跟“空谷”有何关联?有些人为什么就想起悬崖峭壁?另一些人为什么却想起栈道桥梁?命题者这样说的假设是什么?命题者的出发点和立场是什么? ④寻找正例 为了进一步确证观点,在以上思维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在生活中找到例证,以此来验证理由是否成立。比如许多悲观主义者,一提到(或遇到)人生、事业的“空谷”,就把这个困境想成“悬崖峭壁”,把它当成绝境,悲观失望,无所作为;而另一些人积极乐观的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把它当作挑战与机遇,奋发进取,开创人生事业的新境界,比如企业家史玉柱、韩国总统朴槿惠等。有了例证,我们便有了立论的依据。 ⑤确定观点 有了以上四步思考,我们可以确立以下诸多观点:在困境中保持乐观、乐观面对人生空谷、身处空谷,勇找桥梁、于空谷中架起希望之桥、尊重不同(差异)、巉岩亦可攀…… “顺向思维”可确保审题不偏,但提炼出的观点、思想多为“共感”,属于“人云亦云”之论,又是一种单向思维,以此展开阐述,极易流于偏执与肤浅。从逻辑学角度说,任何一个材料都是特殊例子,是“一”,它所蕴含的道理并不具有普遍性。我们从材料中提取观点,运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这种“归纳法”提炼出的道理含有风险,容易“以偏概全”,导致立论上的偏执。如果我们能够辅以“逆向思维”,就有助于论述的完善与深刻。 其二,逆向思维 所谓“逆向思维”,是指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总是充满两面性,任何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考题中的材料也是一样。 以“顺向思维”从材料中提取的观点,有其具体的合理性,在某种情境下,其理可以成立,但往往又带有局限性,或是说是不完整的,具有明显的漏洞。这时,我们要运用“逆向思维”对其进行补救或完善,使我们的观点与思想既贴近材料,又超越材料。 “逆向思维”要求在“忠实地读”基础上,运用“批判地读”,即跳出作者的视角,有意识地运用自己的经验,建立自己的视角,挑战作者,发现矛盾,提出质疑,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样才有可能窥见考材中蕴含的深层价值,揭示其隐性涵义,在立意上自会明人心智、高人一筹。 “逆向思维”审题立意,具体而言可分六步:①寻找论题(结论)②厘清理由(结论) ③推敲关键词语(歧义)④揭示谬误(推理)⑤寻找反例⑥确定己论 还是以“2014福建高考写作试题”为例来简析。 ①寻找论题与②厘清理由与“顺向思维”一样,不再赘言。 ③推敲关键词语(歧义词语) 推敲就是对材料中关键词的含义做一番思考追问,以期发现其中的歧义之处。比如可以推敲以下词语: 为何用“空谷”而不用“山谷、峡谷、裂谷、天坑、……”,“空”有何含义?“悬崖峭壁”指的是“绝境”还是“自然天险”或是“天生美景”?“栈道桥梁”是指“人为”还是“改造自然”或是“破坏自然”?“有些人”是“悲观者”、“消极者”还是“敬畏自然者”?“另一些人”是“乐观者”、“积极者”、还是“肆意妄为者”?“一……就……”说的是“人之常情”、“直觉”吗?“而……却……”说的是“人之异情”、“理性”吗?“想”是“正念”还是“妄想”呢?…… ④揭示谬误(推理) 在发现词语歧义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进一步深入到对方逻辑思维,以求揭示其矛盾或推理错误。比如,“有些人”“另一些人”,能代表所有人吗?如果不能,还有些人会怎么想呢?“空谷”,除了是“悬崖峭壁”、“栈道桥梁”,难道就不可以是其它吗? 在“推理谬误”中,有一种“非此即彼谬误”,即“明明存在不止两种选择,却假设只有两种选择”(《走出思维的无区:批判性思维指南》)。④事实上,人们对“空谷”的想法何止两种?材料(命题者)却只陈述两种,并有意使之对立起来,用句号来结束,显然犯了“非此即彼谬误”。可见,其说法在逻辑上是不合理的。 ⑤寻找反例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找到很多反例。比如对于常人而言,一提到“空谷”往往不会就想起“悬崖峭壁”,更不会联想“桥梁栈道”,想到的就是“空谷”而已;对于摄影家、滑翔家、探险家或是地质学家来讲,他们也不会做如是想。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空谷”则是一个优美的意象,所谓“空谷幽兰”、“空谷足音”、“空谷幽幽”等,多指贤者隐居的地方,也是参禅悟道的好地方。试想,以隐士之情怀者,他会想到什么呢?以修道者之情怀,他又会想到什么呢?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空谷岂是为人而生而存?既为人而存,岂只为“利”或“害”而存?对空谷,何必以利害看之?何不审美赏之?何不慢慢走,驻足看,欣赏呢?事实上,实用的功利的眼光往往遮蔽了人的生活世界的本来面目,而审美的眼光由于超越了实用的眼光,所以反而能照亮世界的本来面目。 ⑥确定己论 通过“逆向思维”,我们就会对文段(文句)做出一个新的整体判断——是否可接受?哪些可以哪些不能?哪些要修改……进而形成自己独特鲜明的观点和立场,以创造性思维,催生新思想,逼近真理的疆域,如“反对标签主义”、 “反对印象主义” 、“还原空谷的真相”、“追求享美人生”等,都是“逆向思维”得出的好论断。 要特别指出的是,“逆向思维”并不是盲目地批判与反对,而是在“顺向思维”的基础上,更深入一步的思考。其要旨有二:其一,要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必须和作者对话,追随他的思考、论证、创造的过程,追问作者怎么想,为什么这么想,向作者提问,思考自己的立场,判定论证的可信程度等;其二,要把自己放进来,联系自己的经验和视角,以我为主;持怀疑和开放精神,从新的角度看同一问题。 运用“逆向思维”,就是要善于寻找和考察与原材料不同的立场和论证,从不同或对立面中突破用一个角度看问题的局限,力求发现全面的真理。当然,这种质疑、批判,并非鲁莽与武断,而是基于材料所做的分析、综合、推论、反驳等理性思考之上的。 其三,整合思维 所谓“整合思维”,加拿大的罗杰·马丁在论著《整合思维》是这样定义:“富有建设性地处理彼此对立的意见的能力,不以牺牲一方为选择另一方的代价,而是以创新形式消除意见对抗,新的意见同时包含对立意见的某些因素,且优于对立意见的任何一方。”⑤可见,这是一种高品质的思维,它兼容了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的优点,并以和融的方式消解了彼此的对立与矛盾,使之统一起来,形成新的论断。 运用“整合思维”审视试题,我们会发现试题中两类人的想法既对立又统一,因其“悬崖峭壁”之绝境而有建“栈道桥梁”之创举,努力创造条件,化天堑为通途,化“空谷”为“美景”,化“绝境”为“美境”。两者的关系并非只有绝对对立,亦可以互为转化。既不把“空谷”想成“悬崖峭壁”,也不盲目想象“栈道桥梁”,“空谷”就是“空谷”,我客观看待它,既发现它的缺点,也欣赏它的美丽。提到空谷,保持一颗平和宁静的心,客观看待人生境遇,既不悲观绝望,也不盲目乐观。以此思维审题立意,对问题的认识既全面深刻又独到新颖。 三种思维代表着不同层次的思维品质,既相对独立,又互为补充。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并无优劣之别。要特别指出的是,人都是基于某种立场来论证的。立场控制看问题的角度、证据的选取和解释,推理的走向等,人被自己的立场所控制。所以,理论上讲,审题立意有许多角度可为,文章也有无数种写法,但在实践中、在考场上,却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只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立场与思维来写。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1月:第1161页 [2]《2014福建高考语文考试说明》[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1月 [3] 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79页 [4] [美] M·尼尔·布朗;斯图尔特·M1基利.《走出思维的无区:批判性思维指南》[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12月:第106页 [5] [加拿大] 罗杰·马丁.《整合思维》[M].商务印书馆,2012年6月:第18页 [6] [加拿大] 董毓.《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方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