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解读【词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解读】 这首词是辛弃疾晚年的代表作之一,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作者已六十五岁。当时韩侂胄主政,想以北伐中原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已闲居近二十年的辛弃疾作为抗金的旗帜 ,任辛弃疾为镇江知府。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断言金朝必亡,并建议伐金必须充分准备。韩侂胄不但不采纳,反而将辛弃疾降职,并将其调离位于抗金前线的镇江。此词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创作的。 这首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所以,词中必然要写与镇江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迹。“千古江山”四字将读者引入深广的历史氛围中,面对兴衰多变的江山,作者首先想起三国英雄孙权,他打败了强大的曹魏军队,保卫了东吴政权,而现在已无处可寻这样的英雄了。历史英雄事业的风流余韵,现在也被“雨打风吹去”了。镇江的另一历史英雄是刘裕,他曾在京口起兵,讨伐桓玄,平定叛乱,当年率领大军北伐,金戈铁马,驰骋中原,收复长安、洛阳,消灭南燕、后秦,何等辉煌。作者在上片对两位历史英雄及他们的功业作了热情地歌颂,表达了对他们的倾慕,也表达了自己抗敌救国的心情,又构成了同南宋统治者投降政策的对照。下片首三句虽然也是写历史人物和历史事迹,但刘义隆却是失败者。他不能子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之言,准备不足而贸然北伐,大败而归。作者写这一历史教训,用意是告诫韩侂胄伐金必须做好充分准备。韩侂胄于开禧二年贸然北伐,因准备不足而大败,次年被诛。事实完全验证了辛弃疾“赢得仓皇北顾”预见的正确。“四十三年”三句,是作者对自己过去抗敌的回忆。四十三年前,作者正在战场上进行抗金战斗,后来南归,本想借南宋国力,实现恢复中原的壮志,但南宋朝廷的无能和投降政策,使他无用武之地。如今四十三年过去,作者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壮志无法实现,追忆往事,只能悲哀无限。往事不堪回首,作者又回到现实。“佛狸祠下”两句是说,如今北方沦陷已久,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举行迎神赛会,很是热闹,若再不快快恢复中原,沦陷区的人们可能就会安于金朝的统治,从而忘记自己是宋人。作者最后以廉颇的悲怆故事结束全词,表明自己像廉颇一样,希望能在暮年为国效力。 这首词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大量运用典故,上下片的五个典故,构成了全词的主体,这些典故都用得非常恰当,作者就是通过这些典故,而使自己难言的思想感情得以充分地表达。此外,作者通过叙事来表达情理,将情理寓于叙事之中。如上片追述孙权、刘裕的辉煌业绩,在这叙事之中,蕴含着作者对历史英雄的崇仰之情。下片的“元嘉草草”三句也是叙事,其中包含着作者对历史教训的议论和对当权者的警告。
文章分类:
阅读在线
|